- 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九大任务 接轨国际化
- 发布人:电老虎 时间:2015-06-09 新闻来源:新华网 浏览量:
电老虎网简讯: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,要顺应“互联网+”的发展趋势。根据官方媒体报道,应用工业互联网后,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大约20%,成本可以下降20%,节能减排可以下降10%左右。未来20年,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至少可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GDP增量。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和“互联网+”概念包罗万象,其内容相当于美欧日近年来相关战略计划的有机大综合,尤其是“中国制造2025”,把它和“工业4.0”相提并论或者称其为中国版“工业4.0”其实都是不合适的,降低了它的层次。

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提出九大任务:(1)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,形成高端制造技术产业创新集群;(2)推全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,搞智能制造;(3)强化关键材料、先进基础工艺、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制约制造强国的瓶颈;(4)加强项目、企业和供应商质量管理,提升产品、过程和项目质量;(5)打造面向未来的绿色、节能、环保制造业;(6)以高端装备和产品为突破口,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自主化研制水平;(7)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;(8)向面向服务的制造转型,提升企业在全寿命周期价值链中的层级;(9)走国际化合作与竞争的必由之路。
“工业4.0”仅仅是德国“高技术2020战略”中的一个子计划,其主要内容都包含在任务(2)中;而且,任务(2)还有一部分内容是“工业4.0”没有的,因为它是德国“创新—高技术新战略”另一个子计划“智能服务—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”中的主要内容。德国“创新—高技术新战略”聚焦了五个优先领域,分别是“气候/能源、健康/饮食、移动性、安全和通信”,这个是德国国家和产业发展面临的五个首要问题,超出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大制造业范畴。
工业4.0现在主要做的其实还是集成创新,把现有的德国硬件、软件尤其是嵌入式系统等高技术集成起来,不过他们有三个重点方向是真正的面向智能的创新。第一,标准架构,在全互联与泛在感知的制造环境中,人、机、物上带的数据必须具备通用性;第二,信息管理,要让感知到的数据起到作用,就要开发理解制造环境中背景数据和状态数据的算法,比如语义技术;第三,用户支持,人在工业4.0中不是被牺牲掉的,未来的高知工人将负责更挑战性的创新与决策工作,那么完善的人机交互就必不可少。这也许应该给我们“中国制造2025”一个启发,这些都是软性制造的例子,如果没有传感、分析、决策这些软的能力,就仅仅是自动化的低端执行机器而已。
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并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,搞工业生产,最重要的结果还是实现精益、可持续、节能、绿色、低成本、柔性以及做到标准化、教育提升、知识产权保护、资源共享。美欧日之前联合搞国际性的“智能制造系统”计划,目标就在于此,现在日本退出、欧盟主导、韩国加入,更加明确了“标准化、教育提升、知识产权保护、资源共享”这几个主题。欧盟第七、第八个框架计划支持的“未来工厂计划”,其愿景就是“精益、可持续、节能、绿色、低成本、柔性”。美国人搞“智能美国”,成立“智能制造领导力联盟”,目标更大,连智能电网、智能物流都加了进来。我们的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可以说也考虑到了这些,所以说它汇集了美欧智能制造相关计划的精髓,只是希望具体落地的时候能够按照这些坚定地走下去。

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提出九大任务:(1)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,形成高端制造技术产业创新集群;(2)推全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,搞智能制造;(3)强化关键材料、先进基础工艺、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制约制造强国的瓶颈;(4)加强项目、企业和供应商质量管理,提升产品、过程和项目质量;(5)打造面向未来的绿色、节能、环保制造业;(6)以高端装备和产品为突破口,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自主化研制水平;(7)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;(8)向面向服务的制造转型,提升企业在全寿命周期价值链中的层级;(9)走国际化合作与竞争的必由之路。
“工业4.0”仅仅是德国“高技术2020战略”中的一个子计划,其主要内容都包含在任务(2)中;而且,任务(2)还有一部分内容是“工业4.0”没有的,因为它是德国“创新—高技术新战略”另一个子计划“智能服务—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”中的主要内容。德国“创新—高技术新战略”聚焦了五个优先领域,分别是“气候/能源、健康/饮食、移动性、安全和通信”,这个是德国国家和产业发展面临的五个首要问题,超出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大制造业范畴。
工业4.0现在主要做的其实还是集成创新,把现有的德国硬件、软件尤其是嵌入式系统等高技术集成起来,不过他们有三个重点方向是真正的面向智能的创新。第一,标准架构,在全互联与泛在感知的制造环境中,人、机、物上带的数据必须具备通用性;第二,信息管理,要让感知到的数据起到作用,就要开发理解制造环境中背景数据和状态数据的算法,比如语义技术;第三,用户支持,人在工业4.0中不是被牺牲掉的,未来的高知工人将负责更挑战性的创新与决策工作,那么完善的人机交互就必不可少。这也许应该给我们“中国制造2025”一个启发,这些都是软性制造的例子,如果没有传感、分析、决策这些软的能力,就仅仅是自动化的低端执行机器而已。
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并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,搞工业生产,最重要的结果还是实现精益、可持续、节能、绿色、低成本、柔性以及做到标准化、教育提升、知识产权保护、资源共享。美欧日之前联合搞国际性的“智能制造系统”计划,目标就在于此,现在日本退出、欧盟主导、韩国加入,更加明确了“标准化、教育提升、知识产权保护、资源共享”这几个主题。欧盟第七、第八个框架计划支持的“未来工厂计划”,其愿景就是“精益、可持续、节能、绿色、低成本、柔性”。美国人搞“智能美国”,成立“智能制造领导力联盟”,目标更大,连智能电网、智能物流都加了进来。我们的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可以说也考虑到了这些,所以说它汇集了美欧智能制造相关计划的精髓,只是希望具体落地的时候能够按照这些坚定地走下去。
-
关键词:中国制造2025,互联网+,工业4.0
推荐文章
- 01
- 02
- 03
- 04
- 05
- 06
- 07
最新文章
- 01
- 02
- 03
- 04
- 05
- 06
- 07